关闭
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专栏 > 健康科普 >
【子曰健康说】夏日出游谨防“吸血鬼”:蜱虫病的危害与科学防护

日期:2025-05-09 


立夏时节,正是外出游玩的好季节。然而,一种潜伏在草丛、灌木中的“吸血鬼”——蜱虫,正悄然威胁着我们的健康。被携带病毒的蜱虫叮咬过后会导致“蜱虫病”,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来揭开“蜱虫病”的神秘面纱吧!

什么是“蜱虫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又名蜱虫病,是一种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经蜱虫叮咬传播,还可在无防护情况下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造成感染。

感染后症状:发热,甚至致命 

潜伏期为1~2周,在人—人传播病例中,潜伏期多在6~9 天。主要症状为急性发热,体温38~40℃,伴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肌肉酸痛、腹泻,少数有神志淡漠。查血常规见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早期可能正常)。重症病例可出现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烦躁不安、谵妄,甚至抽搐、昏迷,可因循环衰竭、呼吸衰竭、出血等死亡。

高危人群:这些场景最易“中招”

山区活动者:在丘陵、山区、森林等地区从事生产生活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旅游、露营等户外活动的人群如同“移动靶标”。

饲养动物者:牛/羊食野草、猫/狗草丛打滚均可能变身“蜱虫搬运工”。

密切接触者:诊治发热伴患者的医护人员、家属陪护人员等,如果防护不到位,也存在一定感染风险。

科学应对:急救应对与防护指南

1.防护三重盔甲

物理隔绝:穿浅色长袖长裤,裤脚扎入袜子,减少皮肤暴露面积 。

化学驱避:衣物喷洒含氯菊酯的驱虫剂,皮肤涂抹含避蚊胺或埃卡瑞丁的产品。

归家检查:户外活动后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重点检查头皮、腋窝等隐蔽处。

2 .急救应对

用酒精、乙醚等对蜱虫进行麻醉,使其放松口器。然后用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垂直向上缓慢拔出,一定要避免蜱虫口器残留体内。拔出蜱虫后,用碘伏对伤口进行严格消毒。若2周内出现发热、肌肉痛,应立即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医,并向医生详细告知蜱虫叮咬史,以便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错误操作:硬拔(易断头留体内),烟头烫(刺激分泌更多毒素),拍打捏碎(体液接触感染)。

 

小贴士:

做好个人防护措施,科学应对蜱虫叮咬。——毕竟,了解敌人,才能更好地进行防御!

        

市疾控中心:姜傅君瑞、杨   楠


版权所有:济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地址:济宁高新区英萃路26号 鲁ICP备17053123号 鲁公网安备 370897020002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