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9-26
在我们祖辈的年代,尤其是在一些山区和偏远地区,常常能看到一些脖子粗肿的人,民间俗称这种病为“大脖子病”,它的学名就是“地方性甲状腺肿”。这种病既不是肿瘤,也不是炎症,而是一种由于自然环境缺碘导致的、在特定碘缺乏地区广泛流行的疾病。今天,小编带你一起来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一、元凶是谁?——“碘”的缺席
人体的颈部有一个像蝴蝶一样的器官,叫做甲状腺。它的职责至关重要:合成甲状腺激素。这种激素是人体新陈代谢的“总开关”,掌管着能量消耗、体温维持、大脑发育和身体生长等几乎所有生命活动。
而合成甲状腺激素的核心原料,就是微量元素——碘。人体无法自己生成碘,必须从饮食中获取。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缺碘的环境中,饮水和食物中的碘含量严重不足,甲状腺就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这些处于缺碘环境中的甲状腺为了能捕捉到血液中稀少的碘元素,只能拼命地扩大自己的“工厂”规模,也就是让腺体细胞增生、肥大。这个代偿性的过程日积月累,最终就导致了颈部肉眼可见的肿大,这就是甲状腺肿。
二、不只是难看:它带来的还有健康隐患
“大脖子病”不仅仅影响外观,更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
压迫症状:肿大的甲状腺会压迫周边的器官。压迫气管会导致呼吸困难、咳嗽;压迫食管会引起吞咽困难;压迫喉返神经则会造成声音嘶哑。
功能异常:虽然早期甲状腺功能可能正常,但长期发展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使人出现乏力、怕冷、记忆力减退、体重增加等症状。
隐藏风险:极度缺碘的地区,儿童和青少年可能因此影响智力和身体发育。对于孕妇而言,缺碘会严重影响胎儿的大脑发育,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智力损害,表现为地方性克汀病(聋哑、痴呆、痉挛性瘫痪或步态异常、共济失调、斜视等)(克汀病),生活难于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
三、科学补碘——智慧的公共卫生策略
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找到了简单、有效且成本极低的防治方法:补碘、
食用加碘盐,这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成功的公共卫生实践之一。通过在食盐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调味品——食盐中,在食盐中均匀、微量、均匀地加入碘酸钾,确保每个人都能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足量的碘。这种方法安全、经济、有效、可持续,堪称人类智慧与疾病斗争的典范。多吃富碘食物:如海带、紫菜、海鱼、贝类等海产品也是很好的碘来源。
四、新时代的新问题:还需要补碘吗?
如今,我们的生活物质极大丰富,很多人开始担心:我们现在补碘碘会不会补多了?其实,无需过度焦虑。科学调整,我国的加碘盐标准是经过科学研究动态调整的,已经根据不同地区的水碘含量,实行了“因地制宜”的分类指导策略。
正常饮食无需担心,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食用加碘盐再加上正常饮食,摄入的碘量完全在安全范围内,足以满足需求又不会过量。只有患有某些甲状腺疾病(如甲亢)的患者,才需要遵医嘱食用无碘盐。
市疾控中心:马迅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