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专栏 > 健康科普 >
【子曰健康说】2025年10月健康提醒

日期:2025-10-09 


10月气温持续降低,昼夜温差大,风干物燥,虽然此时蚊虫活动基本减弱,但仍需警惕登革热、疟疾等病媒传染病输入风险。随着室内活动增加、空气流通减少,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期。伴随着国庆、中秋双节来临,外出旅游、聚餐等活动增多,一定要注意防范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做好个人卫生、疫苗接种和饮食安全措施。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一类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等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疾病统称,其传染性强、传播快,主要通过飞沫、气溶胶或接触污染物品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尤其在季节交替、人员密集场所易高发。常见类型包括流感、新冠、肺结核等,典型症状为发热、咳嗽、咽痛、流涕等,部分伴随全身症状,老年人、儿童、孕妇及免疫力低下者需特别注意。

 

预防措施:

1.坚持规律作息、锻炼身体、健康饮食、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

2.讲究卫生,注意个人防护,勤洗手、遵守咳嗽礼仪,居室保持清洁、常通风。

3.根据自身情况,积极接种疫苗,提高自己的抵抗力。

4.请做好健康监测,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疑似症状,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如果有症状加重的情况,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5.避免近距离接触出现呼吸道症状的人。尽量不要到空间密闭、人群密集的场所。

 

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指各种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由粪便排出病原体一类疾病的总称,粪-口传播是这类疾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其病原体大多随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排出,如果不经处理,可以污染周围环境,通过水、食物、手、苍蝇等媒介经口感染。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大多数肠道传染病发病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发热、头痛、乏力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脱水、全身中毒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肠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秋冬季为病毒性腹泻的高发季节。

 

预防措施:

1.市民应注意饮水饮食卫生,把住“病从口入”,养成“喝开水、吃熟食、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尤其生吃瓜果要洗净、肉类海鲜及蛋类要煮熟煮透;如果外出就餐要到卫生条件好、具备卫生许可证的正规餐饮点。

2.不吃变质食物,尤其注意不要生食或半生食海产品、水产品,生食瓜果必须洗净;不吃腐烂变质的蔬菜。吃剩的饭菜应冷藏储存(时间不可过长),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食具要彻底消毒,炊事用具容器必须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3.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常剪指甲,勤换衣;注意劳逸结合和保证充足的睡眠,提高自身免疫力,有利于预防传染病感染。身边有腹泻、呕吐的患者时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对患者的排泄物及呕吐物要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病媒传染病

 

病媒传染病是指由病媒生物(如蚊子、蜱虫、跳蚤、老鼠等)通过叮咬、接触或污染食物等方式,将病原体传播给人类或动物的疾病。例如蚊子可以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疾病;蜱虫可以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森林脑炎等疾病;老鼠可以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鼠疫等疾病;狗可以传播狂犬病等。

 

预防措施:

1.野外、农田、森林等高危区域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裤,裤脚扎紧,减少皮肤暴露,裸露皮肤可使用驱避剂,请按照说明书使用。不要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长时间逗留。

2.在野外遇到野生动物(如野兔、松鼠、狗等动物),保持5米以上距离,不追逐、投喂或抚摸;发现受伤野生动物,不徒手救助,联系林业部门或动物保护机构处理。勤洗手尤其接触动物或其排泄物后。不食用野味,不饮用野外水源,生熟食物分开处理。

3.保持居所卫生整洁。及时打扫卫生死角,清理室内外垃圾,清除院内积水(如花盆、排水沟)消除蚊、蝇、蜱等传播媒介的孳生地,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4.如发生野生动物叮咬、或存在野外暴露以及境外回国后,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皮疹等身体不适情况,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并告知相关动物接触史和境外旅居史,避免延误诊治。/健康科普

 

市疾控中心:杨  楠

版权所有:济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地址:济宁高新区英萃路26号 鲁ICP备17053123号 鲁公网安备 37089702000235号